每年12月20日前后,是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,自古就有吃饺子的习俗。而冬至吃饺子的由来,则与“医圣”张仲景舍药为穷人疗伤的故事有关。
张仲景乃东汉末年南阳郡(今南阳市)人,是著名的医学家,被人称为“医圣”。他倡导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的原则,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,对中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
张仲景原在长沙当太守,告老还乡后回到家乡南阳郡。他回乡的那年冬天特别寒冷,雪花飘飞,朔风凛冽,犹如尖刀刺骨。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在外奔忙的穷人们衣不遮体、面黄肌瘦,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,心里十分难受。冬至那天,他就在南阳郡东关搭起医棚、垒起大灶、架起大锅,将羊肉、辣椒和一些袪寒温热的药物放入锅中煎煮。等煮好后,将药物捞出来切碎作馅,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饵”(即饺子)放入锅中煮熟,然后分给前来治病的穷人每人两个“娇饵”、一大碗汤。这种汤药,就是“袪寒娇饵汤”了。人们食了“袪寒娇饵汤”后,浑身发暖,两耳生热。从冬至的那天起,一直到大年三十,张仲景热心为穷人们治病,再也没有人的耳朵被冻伤了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“医圣”,防止耳朵冻伤,每年冬至这天就包饺子吃。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。